近期,南部山区综合管理执法局组织开展“参与垃圾分类、共建大美南山”最美分类人评选活动,选出1000余名“生活垃圾分类之星”。他们之中,有不厌其烦走村入户的宣传员,有起早贪黑辛勤专业的分拣收集员,更多的是积极响应认真践行的居民群众。
(资料图)
2022年,南部山区以提升人居环境、爱国卫生运动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重要抓手,进行学习宣传、意识培养、督促落实、科技创新“四步走”,通过实行多元投入、完善设施配套、提高处理能效、强化示范引领、创新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等方式,循序渐进、一步一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打出了一套生活垃圾分类“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山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
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提升居民意识
“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小朋友们一定要丢进红色的垃圾桶里。”日前,柳埠街道环卫一体化办公室组织志愿者前往辖区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将垃圾分类知识带进校园、带进家庭。
这是南部山区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2年以来,南部山区丰富形式、创新举措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形成街道、村、单位广泛宣传,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垃圾分拣收集员点对点宣传,广大群众相互宣传的垃圾分类局面。
“大家平常在家的时候就可以把垃圾分好。比如说把塑料瓶子、包装盒放一个袋子,厨余垃圾、水果皮装一个袋子。废电池、过期药片都属于有害垃圾,一定不要混装混倒。”垃圾分拣员于建香负责锦绣川办事处艾家村垃圾分类分拣、收运工作,每天收集垃圾时,她都会将居民已经分好的垃圾再细分一遍,如果遇到分类错误的村民,她便耐心地给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村民们愿意听我说,这样一对一讲解也更有效。”于建香说。
同时,南部山区各街道、村、单位把垃圾分类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狠抓落实,在平时举行的多项活动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垃圾分类专题宣传,并创新“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微信群、大喇叭等方式,以及景区、大集等平台,多措并举积极宣传垃圾分类。
通过肉眼可见的环境提升和日复一日地宣传,南山群众从之前的“背手看”到现在的“上手干”,很多村村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达到100%,投放准确率达到90%以上。2022年,南部山区还创建垃圾分类模范街办1个、模范村100个,打造垃圾分类样板村10个,持续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举措垃圾变成宝贝“分”出南山特色
“厨余垃圾最让人头疼,收存时间久了就容易有味,还容易招来苍蝇飞虫。没想到这个‘大家伙’就把这些问题全都解决了,真神奇!”在西营街道厨余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示范基地,看着扔进机器的烂菜叶、烂水果经过一系列操作,被处理成了脱水颗粒状的有机肥料,参观的村民不由得感叹道。
村民们口中所说的“大家伙”,就是西营街道配备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据南部山区综合管理执法局环卫一体化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机器氧化、发酵等处理环节,大部分厨余垃圾即可变废为宝,成为适用农业发展的有机肥料。柳埠街道生活垃圾处置中心每天收集厨余垃圾约5吨,通过设备处理,可以转换为1吨左右的有机肥料,真正实现厨余垃圾减量化、节约化、资源化。
南部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村,而且是济南市的果盘子、菜篮子,除了居民分出的厨余垃圾外,在农村大集、批发市场、丰收驿站每天都产生大量坏掉的果品蔬菜,保洁员收集压力很大,核桃皮、板栗壳等农业废弃物更是给环卫工作带来沉重压力。
近年来,南部山区坚持环卫和农业融合,不断探索厨余垃圾和农业有机废弃物就地堆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办法措施。引进有机废弃物分级发酵处理设施,和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对接,在西营街道建立了全市首个厨余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示范基地;在山东农业大学指导下,建立了2处厨余垃圾有机肥加工厂,日处理能力20余吨,能够基本解决南部山区有机废弃物无处安放处理的问题,并最大程度进行资源化利用。
科技赋能分类精细化 工作高质量
2022年8月,南部山区综合管理执法局启用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
该项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对环卫管理所涉及到的人、车、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智能化管理,合理设计规划环卫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环卫作业质量,降低环卫运营成本。项目配备9套车载视频监控设备,45套定位设备,通过车载终端设备的数据采集,经管理平台分析处理,实现远程监控、数据统计等功能,从而加强了对车辆的全面监控、调度和管理。配备人工智能工牌916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垃圾分类督导员、分拣收集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进行记录,能够做到人员实时定位、作业实时监控、历史轨迹回放、考勤自动生成等功能,实现智能监管考核,有效提高人员作业质量。
“南部山区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成为全民参与的‘新时尚’,让垃圾分类更加模型化、智能化,侧面助推垃圾分类工作从细、从实,提高全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正确率。”南部山区综合管理执法局环卫一体化工作人员说。
(本报记者李小梦见习记者庄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