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刚刚闭幕的宜宾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多位政府领导和企业家再次强调电动汽车安全的重要性。对此,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因为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至今未能解决,更不是事故频发、安全形势比以往更严峻。相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应用实践,我们对于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规律逐渐掌握,防止安全事故的方法日近完善,是时候总结经验,在全行业明确电动汽车安全技术路线,完善电动汽车安全的管理体系。这也是电动汽车全方位普及的需要。
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引发了汽车产品的动力变革,其方向已确定无疑。但是,锂离子电池大量使用,带来的安全、资源供应、维修保养与充换电模式等问题却有待行业在实践中探索。对于安全问题,汽车行业能够采取的首先是沿用传统动力汽车的技术路线和管理方法,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化学产品特有的安全问题和处理方法,则有待行业通过大量的开发、制造、应用实践来丰富完善。对此,各国政府也都采用“沙盒”管理模式,通过发展实践不断完善。
中国汽车产业由于产销量远超各国,所以在这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通过大量实践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有:一是电池生产企业加强材料开发和电芯设计,提高电芯本征安全,如头部企业宁德时代电芯质量已可以做到ppb级(十亿分之一);二是整车制造企业在电池系统集成过程中,采取隔热、热电分离、热空气快速扩散等新技术,可以严格阻断热扩散;三是在充电和行驶过程中加强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警,有明确事故征兆可以远程控制,确保使用安全。
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两年来的调研过程中,众多电动汽车整车及电芯制造的先进企业一致表示,政府可以进一步明确电动汽车安全的技术要求,并提高相关标准。具体而言就是,要求产业链上下游和电动汽车使用全过程都提高安全标准,加强安全管控,一方面尽量减少热失控,另一方面严格防止热蔓延。通俗地说就是少冒烟不着火。
在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70年的历程中,像这样行业主动要求政府提高安全要求,还是第一次。但是这又是我们必须做的。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去年已达到25%,很快就会超过50%。我们必须让所有用户确信,新能源汽车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