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深耕智能数十年,从注塑辅机到多元业务
深耕自动化数十年,从注塑辅机到多元业务。公司以注塑机配套设备业务作为开端,以工业机器 人等智能设备为探索,历经数十年成为拥有三大核心技术、三大核心产品和四大主营业务的智能 制造综合服务商。回顾过往,公司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0 阶段(2007-2010)注塑机辅机孵化自动化,销售网络布局初成:2007 年公司以注塑机辅机 的生产和制造切入市场,为客户提供三机一体、模温机、冷水机、自动吸料机等注塑机辅机设备; 2009 年公司根据客户痛点,适时推出自动化供料及水电气系统。公司成立初期,所涉及的注塑机 辅机技术门槛较低,主要依靠销售竞争力拓展注塑领域客户。
【资料图】
2.0 阶段(2011-2016)积极响应“机器换人”,产品技术双轮驱动:随着客户“机器换人”的需求日 益强烈,公司的产品赛道向机械手、机器人和自动化解决方案转移,组织也从销售型转向技术型。 2011 年起先后向市场成功投放单轴机械手、多轴机械手、专用大型机械手等产品,实现了全国领 先和进口替代;2014 年积极响应“机器换人”政策,挂牌新三板,推出各类基于机械手、多关节机 器人集成应用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2016 年基于控制系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六轴工业机器人 本体上市,同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机器人骨干企业。
3.0 阶段(2017-至今)以核心技术驱动,打造三大核心产品、四大主营业务: 2017 年公司创业 板上市,专注于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打造智能制造综合服务体系,同年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业 务牛刀小试效果喜人;2019 年推出拓星辰系列机器人,其中“拓星辰Ⅰ号”采用了自主研发三大 底层技术(控制系统、伺服驱动、机器视觉);2020 年公司收购亿利达,引进注塑机主机产业线, 实现注塑机产业链闭环;2021 年控股东莞埃弗米,布局五轴高端数控机床赛道。
目前,公司以三大核心技术(控制系统、伺服驱动、机器视觉)和三大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 注塑机、数控机床)、四大主营业务(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注塑机、配套设备及自动 供料系统,数控机床,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全方位满足客户智能化生产需求,提供有竞 争力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服务。随着“痛点”逐一被攻破,公司也赢得了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新能德、欣旺达、珠海冠宇、蜂巢能源、伯恩光学、立讯精密、捷普绿点、富士康、比亚迪、 长城汽车等知名企业在内的 15000 家客户,涵盖 3C、新能源、汽车、光电、家电等众多领域。
1.2、三省其身变革凸显,业务布局持续优化
作为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拓斯达自登陆创业板以来,业绩突飞猛进,成 为工业机器人业界“黑马”。公司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公司业务线布局和内生管理,实现公司业 绩的稳健增长。 从营业收入看,初期发展迅猛,后期变革凸显。
2017-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7.64 亿元增长至 27.55 亿元,归母净利润从 1.38 亿元增长至 5.20 亿元,年均增速为 53%/56%,营收增长强劲; 2021 年公司以“规模增长”为重点开拓注塑机、数控机床等新业务线,导致业务不够聚焦,加之 局部疫情反复、大宗商品原材料涨价等外部影响,公司的净利润不及预期,归母净利润下降至 0.65 亿元,同比增速-87.42%;2022 公司及时调整经营思路,通过“调业务、调组织、调分配” 将重心转移至“业务聚焦、组织升级、增质提效”,经营情况持续改善;2022Q1-3,公司实现营 业收入 32.89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43.66%,归母净利润 1.40 亿元,同比增长 5.71%。其中 2022Q3 营业收入 12.46 亿元,同比增长 69.54%,归母净利润 0.38 万元,同比增长 750.10%, 均大幅上涨,变革成效凸显。
从盈利能力看,毛利率降速放缓,净利率触底反弹。2020 年出现新冠疫情,公司快速响应市场需 求,短时间内研发出口罩机增厚业绩,毛利率/归母净利率均达创业板上市以来最高值,分别为 49.32%/18.86%;2021 年公司大力开拓新业务线,但接单毛利率较低,毛利率/归母净利率大幅 下降至 24.54%/1.99%;公司积极调整经营思路,持续优化业务及产品结构,2022Q1-3 公司毛利 率降速放缓,归母净利率触底反弹,提升至 20.37%/4.26%。与此同时,2021 年公司增强内生管 理,降本增效明显,费用率持续下降。2022Q1-3 期间费用占比为 12.33%,同比下降 5.54%,盈 利能力持续修复。
从四大业务的营业收入看,绿能业务持续发力,孵化三大核心产品。2017-2020 年工业机器人及 自动化应用业务为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 2020 年营业收入 19.34 亿元,同比增长 141.69%,占比高达 70.18%。2021-2022 年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迅速铺开增厚业绩,持 续孵化注塑机和数控机床新产业线,助力机器人业务发展。其中 2022H1 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 统业务营收 11.79 亿元,同比增长 85.44%,占比 57.72%,为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机器人 及自动化应用板块营收 5.28 亿元,同比下降 11.21%,占比 25.93%;注塑机配套设备及自动供料 系统业务营收 1.97 亿元,同比下降 31.63%,占比 9.65%;数控机床营收 0.98 亿元,同比增长 734.52%,占比 4.79%。
从四大业务的盈利能力看,绿能业务规模致胜,新增业务后者居上。2017-2022H1 智能能源及环 境管理系统的毛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均值 19%),但规模实现了稳健增长;工业机器人及自 动化应用系统业务毛利率波动变化(均值 39%),但始终高于制造业毛利率,盈利能力较强。 2020年新推出的注塑机短暂地拖累了注塑机配套设备及自动供料系统业务的毛利率,但该项业务毛利率在2021年实现了正增长。数控机床产业线自引进以来,毛利率持续增长,2022H1 毛利率已达27%,高于同期制造业毛利率 22%,发展形势见好。
1.3、长效激励绑定人才,高效运营创新业绩
股权相对集中,业务布局完整。公司股权较为集中,截止 2023 年 4 月 6 日,公司董事长、总经 理吴丰礼持股 33.9%,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杨双保持股 5.3%;公司 董事兼副总裁黄代波先生直接持有公司 4.3%的股份,三人合计控制公司 43.5%的股份。控、参股 公司涵盖四大业务板块,重视底层技术研发,打造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平台。
广纳技术人才,完善梯队建设。2017-2021 年,公司总员工人数从 941 人扩张至 2389 人,其中 技术人员增长近 6 倍数,技术人员占比达 38.4%。对标国内自动化公司,拓斯达技术人员数量和 占比均处上游水平。目前公司依旧持续加大核心技术人才的引进,进一步完善并提升核心零部件 底层技术研发团队。核心零部件研发均由具有研究所、产业等综合背景的行业博士专家主导,研 究方向涵盖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图像处理、工艺集成、网络通信、人机交互等。
高效的运营机制,长效的激励机制。拓斯达的运营机制是各事业部独立核算,促使各事业部在细 分赛道上高度聚焦、增加核心竞争力。每个事业部按照“确保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 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思路,在管理上更加高质高效。2021 公司人均创收 113.8 万元,位于行业上游 水平,略低于机器人 147.2 万元和海天精工 145.0 万元;而公司的人均薪酬占比仅为 14.1%,能 以较低的人均薪酬取得较高的人均创收。
公司自上市以来,陆续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及股权激励计划,2017 年 6 月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 划购买完毕,近 200 名员工参与股票金额约 3,998 万元;2019 年 5 月授予 33 名高级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骨干共计 142.7 万股限制性股票,行权价格 22.61 元/股,同时 授予 98 名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骨干共计 97.7 万股,行权价格 38.29 元/股;2021 年 5 月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购买完成,近 426 名员工参与股票金额约 1.94 亿元。目前 2020-2024 激 励基金计划进行中(草案已颁布),激励对象为核心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市场营销业务骨干以 及其他公司需要的关键人才。
与此同时,公司持续完善劳动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利益的一致性。 2019 年起,公司以年净利润为基数设定业绩增长考核目标,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激励对象可行权 的股票期权数量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绩效等级有 S、A、B、C 和 D 五个档次,其中 S、A 和 B 行权比例为 100%,C、D 为 0%。
2.1、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乘风而上
中国工业机器人后起之秀,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机器人被视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 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十年来,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装机量从 2011 年的 16.6 万台增长至 2021 年的 51.7 万台,年均增速为 12.0%;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强劲复苏,同比增长 31.2%,创历史新 高。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一路飙升,装机量由 2011 年的 2.3 万台增长至 2021 年 26.8 万台, 年均增速为 27.8%;2021 年装机量同比增长 51%,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根据 IFR 预测,后疫情 时代,全球整体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25 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 69 万台,市场规模将突 破 1000 亿元。
中国装机量一骑绝尘,连续九年位居全球首位。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但整体市场发展速度 较快,2011-2013 年装机量占比接连赶超美国和德国、韩国、日本,位居全球首位。此后中国不 断拉大领先优势,装机量年均增速 28.1%, 全球占比从 2013 年 21%增加至 2021 年 52%,占全球 装 机 总 量 的 一 半 ; 美 国 / 德 国 / 韩 国 / 日 本 占 比 连 年 下 降 , 2021 年 装 机 量 全 球 占 比3.8%/4.6%/6.0%/9.1%,均低于 10%。从增速上看,2021年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的工 业机器人市场销售份额分别居全球前五位,其中中国的增速 51%最快。
疫情时代过后,国内机器人行业有望迎来景气拐点。自 2016 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被写入“十三五” 规划以来,中央以及地方密集出台了多项机器人利好政策,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7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突破 10 万台(13.1 万台),同比增长 81%,其产量增速也尤其突出, 同年 9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高达 103.2%,创历史新高。2018 年受国际形势和宏观环境的 影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急转直下,2018Q3-2019Q3 期间增速持续出现负增长。 2019 年底各产业市场温和复苏,带动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回暖。
2020 年 9 月工业机器人月产量 2.3 万台,同比增长 51.4%。2021 年市场恢复景气,年产量达到 36.6 万台,同比增长 54.4%。 2022 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机器人产量增速在 2022Q1 后短暂地由正变负,随后在 2022 年 9-11 月连续转正,12 月短暂下降。随着疫情防控全面放开,2023 年有望迎来景气拐点。
各行业“机器换人”需求刚性且旺盛。后疫情时代,一场“机器换人”的浪潮席卷而来。2020、 2021 年中国电子行业装机量分别为 6.4、8.8 万台,同比增速 52%、38%,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 最大客户;汽车行业表现最为亮眼,装机量从 2020 年 3.1 万增加到 2021 年 6.2 万台,同比增长97%,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金属机械行业紧随其后,2021 年装机量为 3.4 万台,同比增长 55%; 橡塑/食品行业的装机量较小(2021 年 0.6 万台/0.4 万台),但都呈现正增长(22%/14%)。 从全球角度看,2021 年中国电子、汽车、金属机械行业同比增速均超过全球水平,其中国内电子 行业装机量占全球装机量高达 64%,既是中国也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客户;汽车行业发展最 为强劲,同比增速(97%)远高于全球水平 42%,占全球装机量超 50%;金属机械装机量占全球 装机量 53%,增速略高于全球水平;橡塑、食品行业体量较小,增速略低于全球水平。
国内头部企业排名提升,国产化进程加速。国内的自动化竞争以国外机器人制造商为主,国内份 额约 30%。2020 年,我国从海外(日本、韩国和欧洲)引进的机器人显著增加,共 12.3 万台, 同比增长 24%,国产化率降低至 27%;2021 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有所突破,提升至 33.7%, 其中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仍然占据国内机器人大部分市场,份额 为 40.4%;2022 年受疫情影响,外资品牌缺货严重,国产工业机器人迎来黄金替代期,22Q2 机 器人国产化率提升至 36.8%,“四大家族”国内市场份额下降至 33%。除此之外,头部企业增速 明显,22Q2 国内出货量排名前十的汇川、埃斯顿和新时达分别位列第 4、第 5 和第 9,国内市场 份额分别为 7.0%、7.0%、3.0%。
中国机器人密度首超美国,但与韩日德仍有差距,《“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助力 2025 年密度翻番。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了一国制造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根据 IFR 统计,2021 年全球 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141 台/万名雇员,在过去五年接近翻番,自动化程度最高的 5 个国家是韩 国、新加坡、日本、德国和中国;其中韩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为 1000 台/万名雇员;中国发 展最快,2021 年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322 台/万名雇员,排名跃升至全球第 5 位,首次超过美国, 但与日德韩等制造业强国仍有差距。从增速上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 2016-2021 的年均增速为 35.0%,远高于韩国/美国/日本/德国(年均增速分别为 8.9%/8.2%/6.7%/5.4%)。
2021 年 12 月 2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1)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2)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 年均增速超过 20%;(3)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 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 3 到 5 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4)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 翻番。按照规划,2025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将达到 500 台/万雇员左右,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2.2、需求与更新周期共振,机床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全球机床行业上行周期拐点已现。根据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2002-2021 年,全球机床行业产值 从 345 亿欧元增长至 709 亿欧元,年均增速为 3.9%。从整体看,全球机床行业整体呈波动趋势: 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机床产值大幅下降,同比增速-28.1%,为历史最低;2010 年机床行业 走出低谷、迅速回升,产值增速在接下来两年维持高位;2012 年后,受全球供需和贸易关系影响, 机床产值增速放缓,直到 2020 年新冠疫情,产值及增速再次急转直下,同比增速-19.5%;与金 融危机拐点类似,2021 年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机床产值迅速回升,产值同比增速为+19.8%。 参考行业上一轮周期,2022-2023 产值增速依旧维持高位。
中国机床产值、消费额位居世界首位。我国机床行业起步较晚,但整体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经 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从供给端看,2021 年我国机床产值 218 亿欧元,占全球份 额 31%,位居首位,远超德国(13%)、日本(13%)、美国(9%)等传统制造业强国;从需 求端看,2021 年我国机床消费额 236 亿欧元,占全球份额 34%,与美国(13%)、德国(6%)、 意大利(6%)、日本(5%)位居全球前五。
机床周期更新,机床行业呈现复苏态势。根据加工方式的差异,机床可分为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 成形机床,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行业是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中体量最大的分支。回顾中国近二十年机 床产量情况,可将其分为上行周期(2001-2011)和下行周期(2012-2019):自中国 2001 加入 WTO 以来,机床行业进入快速增长的上行周期,2004 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 48.72 万台,同比增 长 59%,2011 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89 万台;随着存量快速提升,2011 年后机床 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同比增速由正转负,2015-2019年陷入最低潮,其中 2019年金属切削机床产 量 42 万台,同比增速-22%,相当于 2004 年产量水平。2020 年以来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呈现底部 回升态势,复苏强劲,2021 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 60.2 万台,同比增长 37%。鉴于后疫情时代市 场需求复苏预期,机床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
机床智能化要求提升,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逐渐成为主流。随着机床技术的不断提升,数控机床 逐渐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2021 年中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 60.2 万台,数控化率为 43.3%;金属 成型机床产量 21 万台,数控化率 11.4%,两类机床加权平均数控化率约为 35%。对标全球发达 国家,2021 年日本机床数控化率维持在 80%以上,美国和德国机床数控化率超过 70%,我国机 床数控化率与国外发达经济体有很大差距。但近二十年来,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逐年提升,从 2001 年 6.5%增加至 2021 年 43.4%,年均增速为 10.0%。
数控机床进出口均价差额减小,高端机床发展势头向好。2018 年低端、中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分 别为 82%、65%,而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为 6%,高端市场受制于人。从数控机床进出口情 况看,2014-2021 年中国数控机床出口金额/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进口金额/数量反之,出口形势 改善。从均价来看,我国数控机床进口均价远高于出口均价,2021 进口均价约 19.5 万美元,是 出口均价 1.9 万美元的 10 倍,说明我国进口机床仍以高端为主,而出口机床以中低端为主,具有 出口数量优势但缺乏单价优势。但 2019-2021 年进出口差额逐年减小,数控机床从中、低端向高 端发展形势见好。
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释放新设备需求,五轴联动数控技术。五轴数控机床是高端机床的代表, 是衡量一个国家复杂精密零件制造能力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五轴数控机床系统是解 决叶轮、叶片、船用螺旋桨、重型发电机转子、汽轮机转子、大型柴油机曲轴等关键加工产品的 唯一手段。按照 QY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五轴数控机床在航空航天、汽车、军工三个行业的销 量占比分别为 39.9%、24.3%、13.3%。但随着国际局势持续演变,西方国家持续加强对我国高 端机床的进口限制,国内重要的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出现“卡脖子问题”,国内机床亟需向高 端机床市场突破。
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军工持续释放需求,五轴机床亟需“自主可控”。 (1)五轴机床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场景较多,覆盖飞机结构件、起落架、叶片、机匣、压气机 叶轮等部件加工。随着新兴航天企业蓬勃发展、私有资本纷纷涌入,2021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市 场规模达到 8933 亿元,同比增长 7.11%。在国外技术封锁的背景下,航空航天所需的高端机床 亟需国产替代,千亿级市场有望促进国内企业发展。 (2)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其产量从 2016 年 55 万台猛增至 2022 年 722 万台,年均增速为 58.5%;2021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速高达 153%,2022 依旧保持高位增长,同比增速 95.6%。 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材料、车辆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有更高的要求,一体 化压铸工艺垫付了传统加工方式,带来了高端五轴数控机床的刚性需求。
(3)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随之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也愈加 严重,制约着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国防支出上的预算不断增加,力求 高端技术“自主可控”。2021 年军费支出增长为 1.38 万亿元,同比增长 8.8%,2022 年的国防 预算为 1.45 万亿元,经费增幅再次突破 7%(7.1%)。国防需求的不断增加,持续加速高端数控 机床国产化替代。
政策和资金加持,机床国产化率空间广阔。2022 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机床行业及制造业陆续政 策及资金支持,特别是针对数控机床等高精尖领域的发展指引。首批机床 ETF 获批发行为拥有核 心技术,科创能力突出的机床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便利;首个国内主导的机床数控系统标准发布标 志着我国在机床数控系统国际标准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关于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 度的公告》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有利于薄弱领域设备 更新改造,推动消费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二十大报告强调“制造强国”,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2.3、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注塑机迎来新机遇
中国塑料制品产量稳步增长,注塑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6-2021中国塑料制品产量从6771万 吨增长至 7104 万吨,年均增速为 1.0%,多年稳步增长。其中 80%的工程塑料采用注射成型,因 此注塑机成为市场规模占比最大的塑料机械装备,2016-2021 年注塑机市场规模从 211 亿元增长 至 262 亿元,年均增速为 4.3%。除此之外,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注塑机市场与生产基地。根据 GrandViewResearch 的数据,2025 年全球主要地区注塑机市场规模将达到 223.23 亿美元,复合 增长率为 4.7%,其中中国约有 37.1 亿美元市场,德国约有 22.3 亿美元的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 的注塑机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16.6%。2019 年全球注塑机产量 146047 台,中国产量为 95560 台,占全球总产量的 65%左右,此后多年产量依旧维持高位。
注塑机保持贸易顺差优势,进出口均价差额大幅缩减。从金额来看,2016-2021 年中国注塑机进 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顺差优势,2021 年我国注塑机进口金额为 7.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3%。出 口金额为 16.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9.5%,创历史新高;从数量来看,出口规模呈现波动上升趋 势,2021 年我国注塑机进口量为 7762 台,同比增长 30.5%。2021 年我国注塑机出口量为 49387 台,同比下降 31.5%;从均价来看,中国注塑机进口单价一直高于出口单价,近三年来,中国注 塑机进口均价不断下降,2021 年进口均价为 9.6 万美元/台,出口均价为 3.4 万美元/台,进出口均 价差额大幅缩减。
注塑机行业集中度较高,高端市场国产替代进程加速。2020 年我国注塑机行业 CR3 达 58.2%, 其中海天国际是绝对的龙头,占有率达 46.8%,其次伊之密占比 8.0%,泰瑞机器占比 3.4%。 2021年国产注塑机品牌占比国内市场份额在85%左右,国内注塑机产品在高端市场竞争力不足, 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在此背景下,泰瑞机器、伊之密、海天国 际、震雄、力劲科技等国内注塑机龙头企业纷纷发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快布局高端领域。 2011 至 2020 年,我国塑料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 330 增长至 488 家,年复合增长率为 4.44%;2020 年国内塑料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约为 811 亿元,同比增长 24.5%,2021 年 实现营收 830 亿元,同比增长 2.4%,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
新能源汽车兴起,注塑机迎来发展机遇。注塑机行业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应用领域为通用型塑料、 汽车、家电、包装饮料等。其中我国注塑机下游占比最高的为通用塑料领域,占比为 28%;其次 为汽车领域,占比为 26%。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热潮持续升温,“汽车轻量化”趋势愈发明显,传 统由多个零件组成的部件向单一零件整合,零件加工特征由平面转向空间,汽车注塑配件领域已 经成为很多注塑加工企业新的利益点,为注塑机行业的景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塑料机械行业新政策,注塑机发展有望受益。塑料机械行业已列入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发 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技术改造投资指南》《节能机电设备(产 品〉推荐目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等国家产业支持文件。因此,我 国塑料机械行业迎来了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好机遇,市场空间广阔。 2022 年 6 月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 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水平。5G 通讯技 术、物联网、大数据、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新一代技术装备的应用,也 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塑料加工业制造技术快速、跨越式发展。
3.1、技术:三大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研发费用持续投入,三大核心底层技术自主可控。拓斯达自成立以来始终视研发为公司的生命线, 一直致力于工业制造智能化的创新与应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工业机器人、CNC、注塑机 及其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2017 年,拓斯达的研发投入仅为 3652.95 万元,但 2020 年,研 发投入已经达到了 1.61 亿元,占全年营收比重为 5.8%;2021 年,拓斯达的研发费用也达到 1.42 亿元,占全年营收的 4.3%。 通过引进多名核心研发人才,拓斯达进一步提升了核心零部件底层技术研发团队。同时,在积极 推进集成产品开发(IPD)体系后,有效提高了产品研发的质量及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截至 2022 年 6 月,公司拥有授权专利 659 件,其中发明专利 63 件,另有软件著作权 77 件,自主研发 掌握了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的核心底层技术,逐步实现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
深耕核心技术,底层核心零部件部分实现量产。目前,公司已通过自主研发在工业机器人的控制 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视觉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机器人本体产品使用自产核 心零部件的比例已超过 60%。(1)控制器:TMCR 系列机器人控制器平台目前已批量应用于自 研 SCARA 和六轴机器人上;TMCP 系列注塑机控制器平台目前已小批量应用于客户处,可实现 机械手跟随注塑机开模精度自行补偿功能。(2)伺服驱动:机械手五合一伺服驱动器处于批量 量产阶段;三合一伺服驱动器开始小批量试产;液压注塑机 22KW 伺服驱动器目前处于客户β测 试阶段;37KW 电液伺服驱动器项目已通过 TR3 评审。(3)视觉系统:目前主要是持续更新迭 代,已完成 3C 气泡缺陷检测算法开发,并验证成功,预计下半年量产。
3.2、产品:三大核心产品开启增长曲线
3.2.1、机器人竞争力提升明显,SCARA机型迎来发展良机
机器人产品持续优化,推出高端 SCARA 机型。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六轴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四轴 水平多关节机器人(SCARA)、并联机器人(Delta)、协作机器人(Cobots)。2022 年上半年 公司推出全新 SCARA高速机型(TRH002-400-150-A),两款六轴机器人(拓星云系列),以及 扩展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定位精度高的 MBW130 系列机械手。其中 SCARA 高速机型在速度、 精度、负载性能、使用体验和调试维护方面均做了全面提升。
SCARA 销量高速增长,国产替代趋势不改。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中 SCARA 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的第二大品类,在 2020 年时其销售额占了工业机器人总销售额的 30%。虽然 SCARA 机器人较占比第一的多关节机器人仍有一定差距,但是近年来 SCARA 机器 人发展迅猛,销量占比从 2014 年 12.9%增长至 2020 年 30%,年均增速 15.1%。2020 年“机器 换人”加速,SCARA 机器人销量达到 4.63 万台,同比增速 59.1%,销售额约为 17.6 亿元,同比 增速约 49.4%。据 MIR 睿工业数据,2021 年 SCARA 机器人市场销售规模达 6.7 万台,2022 年 销售规模增至 7.1 台,预计 2023 年销量升至 9 万台,至 2025 年有望突破 11.6 万台。就内外资市 场而言,2021 年,内资 SCARA 机器人占比 74.4%,外资占比 19.0%,内资 SCARA 市场增速远 超平均增速,长远来看,国产替代趋势依然不改。
公司机器人出货加快,自动化业务聚焦。2022H1 公司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业务营收 5.28 亿元,同比下降 11.21%,毛利率为 28.10%,同比下降 3.28 个百分点,主要是直角坐标机 器人(毛利率较高,约 40%)收入占比下滑。但得益于公司“大客户+细分”市场开拓策略,技术迭 代升级、公司产品性能持续优化,国产替代进程加快,2022 年公司自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本体出 货量超 1000 台,较去年同期实现超 150%增长。与此同时,自动化业务更加聚焦,重点拓展新能 源、光电的大客户,开展标准机业务。2023 年直角坐标系机器人销售有望随着注塑行业回暖而回 升,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出货量随着大客户订单有加速增长,自动化业务因接单毛利率较高而有所 增厚。
3.2.2、埃弗米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数控机床持续放量
埃弗米深耕五轴数控二十余年,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公司在数控机床领域的布局以子公司埃 弗米(2021年 7 月收购,控股 51%)为主,研发并投入市场的产品主要包括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高速加工中心、数控磨床等数控机床产品。埃弗米创世团队深耕五轴数控机床 20 余年,是国内极 少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五轴机床厂商,其技术基因呈接国际五轴数控机床龙头德玛吉,现已实 现主轴、转台、摆头等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其中主轴转速达业界最高水平 20000 r/min; 转台采用欧洲高端机械传动 GTRT 技术,齿轮消隙专利技术;双摆头的 AC 两轴均为双牙棒齿轮 消隙传动,搭配独有的扭转阻尼机构。
数控机床业绩快速追赶科德数控,高端机床订单饱满。对标国内高端数控机床龙头科德数控, (1)从营收角度,2021 年科德数控高端机床业务营收 2.33 亿元,拓斯达仅 0.9 亿元;2022H1 科德数控高端机床业务营收 1.23 亿元,同比增长 35.88%,拓斯达营收 0.98 亿元,同比增长 734.52%,两者差距正在逐渐缩小。(2)从盈利角度,科德数控高端机床毛利率平均超 40%, 维持在较高水平;拓斯达数控机床毛利率自收购埃弗米以来高速增长,从 2021H1 的 11.34%提升 至 2022H2 的 26.63%,同比上升 15.29 个百分点。参照科德数控,公司还有 15%左右的毛利率 提升空间。(3)从订单角度,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科德数控新增订单 1.55 亿元,同比增长 62.02%,整机产量 96 台,同比增长 118.18%;2022H1 埃弗米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签单量 67 台, 出货量 47 台,在手订单超过 1.5 亿元,订单状态饱满。
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持续推出热门高端机床。我国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以立式和卧式为主,其中五 轴立式适用于精密模具、精密零件及复杂五金件的加工,其占地面积小且性价比高,市场占比最 大,为 80.9%(2019 年);五轴卧式多用于重型切削或大型轴类零件的加工(如大型汽车自动化 产线项目),其质量高但价格贵,市场占比约 9.5%。2022 年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接连推出 GMU600 五轴联动加工中心、DMU-300 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其中 GMU-600 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上半年订单超过20台,客户购买意愿较高;目前公司在研制HMU-1500卧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副车架、航空航天零部件等加工领域,预计 2023 年推向市场。
具有批量生产能力,产能扩充叠加人才引进。目前国内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企业中,五轴联动数控 机床产能均为数十台到百台级别,其中科德数控、拓斯达具有较好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量产能力, 2021 年销量分别 96、64 台;北京精雕产品主要为小型五轴精雕机;海天精工、纽威数控、国盛 智科由于数控系统和关键部件外购,在产量上差距较大。在产能布置上,拓斯达主要围绕精密航 空航天、精密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个方向去布局,2021 及 2021 上半年在华南及华东区域 扩充了生产基地、新引进了不少技术人才,为未来产能提升提前做好了规划。
3.2.3、全电动注塑机节能高效,新品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从辅机到注塑机,打造全套供应链体系。拓斯达以注塑机配套设备业务起家,至今深耕注塑行业 十五年,2020 年正式进入注塑机主机行业,目前已经形成注塑机全套产品和应用方案。注塑机产 品主要包括 TM/TMII—中小型伺服机铰式注塑机、TH—全自动伺服节能液压锁模注塑机、TE—全 电动精密注塑机三个系列,产品锁模力覆盖范围 90T-5500T。注塑机配套设备主要包括三机一 体、模温机、中央供料、模具保护器等多个系列产品,产品用途涵盖了原料除湿干燥、原料输送、 模温控制、模具保护等注塑生产的主要环节。
全电动注塑机晋升节能新单品。随着“碳中和”、“汽车轻量化”、“新能源”等政策的不断深 入,节能型注塑机需求将越来越大。与传统液压注塑机相比,全电动注塑机能从能耗、节水、精 度、成形效率全方面碾压。其中全电动注塑机采用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能量的利用率可到达 95%以上,节能 25%-60%;其不需要使用液压油,冷却水的使用量可减少 70%-90%;精度高,成形 速度快。但全电动注塑机价格相对较高,是同机型液压注塑机的 4~5 倍。 我国的注塑机由于起步较晚,全电动注塑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批量生产的厂家寥寥无几。其 中拓斯达 TE 全电动精密注塑机可用于生产电子烟油仓、电子烟底座、车灯透镜等,正处于客户 现场试机,市场反馈较好,后续将逐步小批量推出市场。
注塑机业务的营收和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对标国内注塑机第一梯队伊之密,拓斯达注塑机业务 营收和盈利能力都有较大差距,具有较大提升空间。(1)从营收角度,2021 年伊之密注塑机营 收 25.85 亿元,同比增长 27.7%,拓斯达注塑机营收 2.31 亿元,同比增长 229.58%;2022H1 受 到疫情影响,两者注塑机营收都大幅下降。(2)从盈利角度,伊之密注塑机毛利率虽有下降, 但依旧超 30%;拓斯达的 TE 全电动注塑机毛利率虽比传统的液压注塑机更高,但产品尚处打磨 阶段,且销售规模较小,因此毛利率目前较低,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注塑机行业回暖, TE 全电动注塑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毛利率。
3.3、市场:绿能业务快速导流,互联网平台保障后市场
绿能业务导入商机,贡献利润孵化核心产品。公司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简称绿能业务) 的核心业务是为客户的生产车间打造符合生产要求的环境和能源管理系统,包括水电气能源管理 系统、无尘车间和温度、湿度控制系统等。2017-2021 年公司绿能业务营收年均增速为 96.7%, 毛利率维持在 20%左右。公司绿能业务毛利率虽然低,但近年来持续拓展大客户,在 3C、锂电、 光伏等领域已与多家大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国内及越南等地区的工程服务,业绩保 持稳定增长(2022H1 营收占比约 58%),持续孵化数控机床、注塑机新产业线。
外迁制造企业增多,海外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中国迁往越南的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其 中不乏三星、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先进制造企业,部分产业链也随之迁移。其中立讯精密是拓 斯达的主要客户之一,在苹果有意扶持下,分别在 2016 年、2019 年在越南设立立讯精密(越南) 有限公司、立讯精密(义安)有限公司,并在 2019 年和 2020 年多次增资扩建,长远看,立讯精 密越南工厂将为苹果提供全球 1/3 产能。 紧跟大客户步伐,布局海外市场。紧跟大客户的发展步伐,2020 年 10 月拓斯达在越南设厂, 2020H1 拓斯达海外营收 1.48 亿元,越南贡献收入为 1.29 亿元,占海外收入的比重为 87.16%。 与此同时,海外毛利率整体偏高,多年保持在 20%以上,随着隆基和立讯在海外投资的意向明显, 苹果产业链的新工艺也放置海外,因此海外业务会有较大增量。
瞄准后市场服务,发展互联网平台化战略,打造业务新业态。针对智能化制造的“痛点”,公司 打造了线上驼驮维保、驼驮师傅、驼驮+、驼驮网,运用人工智能对海量中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业 人才进行匹配连接,“3分钟找到师傅”。目前,平台聚集了 10万工程师专业人才,帮助上万家小 制造企业由此解决了保修期外的维修难题。据拓斯达不完全统计,中国有 300 多万家工业制造企 业,其中处于头部的不足10%,接近300万家企业都为中小型,是不可忽视的市场蓝海。2021年 1 月“集成侠”APP 正式上线,它将各行业的中小型自动化集成商进行分类打标,与制造企业的 海量自动化需求精准匹配。截至 2021 年 3 月底,已有 2000+家集成商入驻集成侠,拥有近 5000 家用户。
我们对公司 2022-2024 年四大业务盈利预测做如下假设: 1) 工 业 机 器 人 及 自 动 化 应 用 系 统 : 22-24 营 收 11.41/13.36/15.40 亿元,同比增速 2.2%/17.0%/15.3%,毛利率 26.5%/28.5%/30.7%。2022H1 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度低迷,毛 利率较高的直角坐标机器人收入占比下滑,营收同比-11.21%,下半年景气度较上半年有所 修复,自动化应用系统业务拓展良好。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景气度有望上行,拉动直角坐标 机器人和自动化业务增长,同时公司自产多关节机器人性能持续优化,本体出货量持续增加, 2023/2024 毛利率同比+2.1pcts/+2.1pcts。
2) 注 塑 机 、 配 套 设 备 及 自 动 供 料 系 统 : 22-24 营 收 3.77/4.45/5.26 亿 元 , 同 比 增 速 - 27.4%/18.0%/18.1%,毛利率 37.0%/37.7%/38.2%。2021H1 注塑机下游景气度较好, 2021H2 开始景气度下滑明显;2022H1 公司此项业务营收同比-31.6%,下半年景气度较上半 年有所修复。我们认为,受益于制造业景气复苏预期,以及公司全电动注塑机工艺持续优化 (目前处客户现场调试样机阶段,后续有望小批量投放市场),2023/2024 年公司此项业务 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毛利率同比+0.7pct/+0.5pct。
3) 数控机床:22-24 营收 2.19/3.69/5.22 亿元,同比增速 143.5%/68.3%/41.4%,毛利率 27.4%/28.0%/29.0%。公司的数控机床业务以控股子公司埃弗米为主,2022H1 埃弗米订单 排产仍处于饱满状态,在手订单超过 1.5 亿元,2022H1 公司数控机床业务营收 0.98 亿元, 同比+734.52%。我们认为,未来几年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下游行业对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公司 21 年起在华南及华东区域布局了生产基地,为产能提升做好 了规划,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公司数控机床业务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4) 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 : 22-24 营 收 25.23/29.01/33.36 亿 元 , 同 比 增 速 66.9%/15.0%/15.0%,毛利率 13.1%/14.0%/15.0%。公司近年来持续拓展大客户,在 3C、 锂电、光伏等领域已与多家大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国内及越南等地区的工程服 务,我们认为,随着大客户在全球范围内的扩产,公司该项业务有望继续增长。由于海外毛 利率高于国内,我们认为 2023/2024 年公司此项业务毛利率有望稳步提升。
5) 费用率:我们预计 22-24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5.3%/5.2%/5.1%,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4.1%/4.0%/3.9%,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的逐年小幅递减主要考虑到公司目前销售渠道趋 于完善、管理体系稳定以及收入增长带来的摊薄效应;我们预计 22-24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 别为 2.6%/2.8%/3.0%,2022 年研发费用率同比下滑因公司控制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效率, 23/24 年同比提升主要系公司全电动注塑机、五轴数控机床等新产业线研发投入有所增加; 我们预计 22-24 年公司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30%/0.38%/0.24%,财务费用率较低因公司财务 较为稳健。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计公司 22/23/24 年将实现营收 43.32/51.44/60.44 亿元,同比增长 31.6%/18.7%/17.5%,毛利率 20.1%/21.5%/22.9%。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